何建国书画捐赠藏品展 (三)
序言
谭仁
何老师自幼学画,曾就读于华中艺专,而后在部队文化宣传部门任职,复原至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从事美术工作。20世纪50年代很多作品曾获过国家大奖,由此也结识了多位书画大家,如吴作人、李可染、刘开渠... ...受过他们的教益。现从艺已届六十年,犹笔耕不息,作品则有“日新,又日新”的感觉。他画黄山的奇润、华山的险峻、泰山的雄浑、漓江的秀美,笔墨稳健,章法舒展,苍润华滋,浑厚幽深。有竖看高入云霄,横看咫尺千里的视觉美。何老师几十年走进传统,研习主“六法”,得“骨法运笔,气润生动”的要旨;用笔含蓄沉稳,“拗”“谐”适当,简繁有法。墨随笔转,干湿相倚,不焦枯,不板滞,肥瘦相和,骨肉相称;棱棱春水,凛凛秋风皆有生气。
他的山水画讲究来自生活,创作主张创新,手法中西融合,前后俯仰深得其势,一草一木体察入微,笔墨纵横,姿势苍古;近者突兀眼前,远看极目千重,起伏跌宕,层次井然。他以形写神,不故作虚妄轻狂之笔;山谷之间林泉淙淙,水草丛生,松柏拥翠,画面深幽润泽。
他继承传统,但不拘泥古法。多年以来,他奔走于大江南北,东临沧海,西上天山,孜孜不倦搜尽奇峰打草稿,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美,得理得阖。能通其变,知其化,得笔墨之真谛。他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花群峰耸立、大江横流都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种存在的真实感,“可游、可卧、可居”,绝不是那虚幻的浅薄之作。既有传统中国山水画共有的美学意义,也有个性美。论何老师的画不妨以八字概之:浩乎、沛然、旷如、奥如。
才疏学浅,文不尽言,言难达意,且为序。
开幕时间:
11月18日上午10点18分
展览时间:
11月18日——11月25日
展览地点:
邵阳市美术馆(新馆)
市文化艺术中心院内
主办单位:
邵阳市人民政府
邵阳市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邵阳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邵阳市美术家协会
邵阳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邵阳市美术馆
何建国,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生于1932年,湖南邵阳人。青年时、就读于华中艺专,习中西画。1949年在广西军区从事美术创作工作,1952年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美术设计四十余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广电部1989年发文认定其为“当代著名山水画家”。
五六十年代他以水彩画、水粉画、电影宣传画见长。他的水粉画《幸福的园地》在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获奖,故画界对他有“多栖艺术家”之称。后专攻山水画,注重继承传统,努力创新,创作了不少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
在笔墨的运用上,悉心探索一种既有版画简洁明快,又有水彩酣畅淋漓的画法,博采兼施,不拘一格。主张面向生活,师法自然。把山水的自然之性、内涵之神贯通于笔端,融合于情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何建国的作品曾在全国三十余家报刊发表,北京、湖南、长沙、广西、苏州等多家电视台也都介绍了他的画作及活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中国美术》和《中国画》两部影片,也对他的山水画一一作了介绍。
他曾在北京,长沙、苏州、南宁等十几个城市举办了个人画展,为北京地铁、长城饭店、昆仑饭店、泰山宾馆等单位作巨幅山水画。 在台湾《中国当代百人画展》中被评为著名画家,给予“拔粹艺术家”称号。在韩国举办的国际美术大赛中,他的山水画三次获得了特别奖。中南海、北京民族文化宫、银川美术馆、荆州、苏州博物馆、邵阳市美术馆等国内单位现已收藏其作品360余副,法国、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已收藏其作品350余副,在世界各地广受赞誉。
他的书法也自成一格,曾为我国三千多部新闻纪录片题写片名,他的诗词多方位地抒发了足迹所到之处的感悟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
《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美术家年鉴》、《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和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画篆刻家名鉴》等书都收录了他的传略。出版有《何建国山水画集》,其作品已输入“中国书画交易中心”的个人主页: http://hjg.sh1122.com/。
人物速写
山水速写
比利时友人看画展观后感
在我看来,何建国先生就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他所创作的山水画,以及他所采用的独特的绘画技巧都很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诠释。这对于我这个西方人来说,是非常震憾的事。在我们印象中原本只有古人才能欣赏到的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居然在现今世界也能感受得到。何建国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带着神秘色彩的山水画。从他的画作中,人们既领略了这个世界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自身的脆弱。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画家的创作技巧。他的笔触时而苍劲有力,时而又轻柔纤弱。尤其是在对蓝色色调的处理上,层次分明,淡雅浓郁变幻莫测,给人以各种不同的观赏效果。真是绝妙之极!
我认为,何建国先生的绘画手法给中国美术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为了维护传统文化的率性和真实,那么如何在传统文化与当今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之间建立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也就是说如何做到既保留传统又能敞开心扉去拥抱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这个问题欢迎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感谢何建国先生给我们带来这些精美画作。
此致
敬礼
ETIENNE LECLERCQ(人类学家)(签名)
2017年7月7日于布鲁塞尔
何建国先生的画将中国传统画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他的作品既有人情味又充满现代气息。通常在中国画中,描绘自然风光的大都占有主导地位。此次展出的作品整体上非常和谐一致,每幅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都得到很好的展示。画面上那些小人物多着以红色,使这些画作更具人性魅力,同时又似有一丝淡淡的幽默感。画家在色彩的运用上极具天赋和艺术追求为,每一笔都彰显出画家的功力。他笔下的自然风景就好像来自梦幻一般。山上的巨石,有的用线条勾勒出圆滚形,有的则似刀劈斧凿出来。山间蜿蜒曲折的道路与栈桥通向远方。所有这一切都朦胧地罩在浓浓的雾气中。他的画作给人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真是太美好了!
THIERRY MARRES, (签名)
哲学家,XIN XIAOFENG的丈夫